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苏州阿德科特学校心理教育:预防校园霸凌,共护少年的你!

来源: 苏州阿德科特学校      编辑:佚名

昨天是11月**个星期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网2019年12月11日消息,宣布每年11月**个星期四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国际日”。UNESCO强调任何形式的校园暴力行为都是对青少年受教育权利和健康生活的侵害,呼吁各方共同采取措施、加强合作,反对和消除校园暴力、欺凌、网络暴力等行为。

校园暴力

近年来,我们经常能通过网络媒体等看到一些关于校园霸凌事件的报道,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对被欺凌的学生造成了无可挽回的身心伤害,也破坏了正常的学校秩序。实施严重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接受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直以来,苏州阿德科特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对校园霸凌零容忍,不仅利用日常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定期开设预防校园霸凌主题讲座以及组织主题电影观看。

在预防校园霸凌主题讲座上,苏州阿德科特心理导师王晓静老师(国家二级师、家庭教育师)依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介绍了校园霸凌*括的内容、出现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让我们来看一下她的反馈吧!

讲座

当同学说“我被霸凌了!”

小A走进心理辅导室,对我说:“有同学霸凌我怎么办?”我问:“发生了什么事?”

小A:“同学们对我语言霸凌,都说我抄别人作业。”我:“你能具体说说吗?”小A:“其实也不是同学们,主要是小C。前几天我写作业的时候,有一道题不会,就顺手把旁边同学的作业拿过来看了一下,被小C看见了,我之前和小C有矛盾,所以小C就和别人说我抄作业······”

分清矛盾和霸凌

类似这样的“投诉”时有发生,比如“有同学从后面推了我一下,算不算行为霸凌?”、“有一次同学故意用排球砸我的脚。”等等。但是当我和学生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就会明白绝大多数是因为学生之间不恰当地开玩笑,或者同学之间发生了误会和矛盾,当事人主观上会把矛盾看作霸凌。当一个人确信自己受到霸凌,其言行反应就会非常剧烈,进而对他人形成攻击,然后就会受到强烈的反击,最终形成霸凌事件。

什么是“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是指学生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攻击性行为,是长期、反复发生的,或者有持续发生的可能性。

霸凌具有三个特征:1.故意为之,想要通过伤害一个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2.欺凌行为已经持续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不是单一两次。3.权力位置的不对等。核心特征是“权力的不平等”,并不是简单推你一下,而是让人觉得自己长期处于无助的弱势且无法改变。重点要对施加者的用力程度、蓄意程度、事件是否重复发生进行了解并鉴别。

所以,就目前学生“投诉”的霸凌事件,绝大多数是属于正常范围内人际交往的矛盾冲突。

“校园霸凌”为何会出现

为什么学生们会出现攻击行为,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

1.学生自身:正值青春期由于大脑功能仍然处于发育阶段,所以在问题解决、逻辑推理、分析判断、情绪控制、自我约束等方面就会存在不成熟的表现,尤其是面对冲突矛盾,或者受到挫折需要宣泄时,更可能使用剧烈的不理性的方法对应,比如当面责骂、故意冲撞、肢体对抗等。

2.社会层面:网络资讯爆发,一些网络游戏、电影和电视等文化信息里隐含暴力内容,让心智发展期的青少年不能做出理性判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处于现实的冲突情景中,很容易模仿使用。

3.家庭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或者模仿,学习某种态度和行为。“踢猫效应”就说明了负面情绪会像水一样在不同人之间流动转移,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吵架,或者父母对待孩子的问题表现使用打骂的方式,都会让孩子认为“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就习得了用攻击行为解决冲突、发泄情绪,也可能出现另一个极端就是自卑自责回避交往。另外,父母对孩子无限宠溺,没有底线和原则,孩子就容易变得目无法纪,任性骄横。

保护和预防

首先,我们要看到在霸凌事件中,双方都是受害者。被霸凌的可能因此缺乏信心和勇气,产生自卑甚至回避交往;施加者不做出改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特点,最终触犯法律受到制裁。

其次,深刻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内心可能更自卑,没有办法肯定自己,必须借由别人的听从、害怕,来凸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我们要用正向的回馈,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法满足价值感和能力感;对待弱者,我们也同样正面强调他的宽容和同理心,强化学生自信心,鼓励他融入团队。

所有的学生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以此为出发点,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联手合作,才能有效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

1.学校方面: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发挥情绪感染和模仿的积极作用,形成积极向上、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积极关注学生动态,在事情升级之前识别出校园霸凌的早期迹象。

预防校园霸凌

积极从预防角度进行干预,通过组织观看电影《少年的你》、开展《向校园霸凌说“不”》心理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识别什么是校园霸凌,并**应对的方法以及如何获得帮助;同时针对具体事件,通过一对一辅导分析成因、还原真相,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对弱势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并借由谈话过程,引导学生学习问题解决、人际互动的技巧。

2.家庭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相处模式对青少年的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对待问题不使用言语攻击等破坏性的解决方式,父母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知书明理、积极向上的性格,就会减少暴力行为,也为他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父母强化对孩子的监管责任,关心孩子的成长动态和细微变化,保持畅通的交流,主动了解情况、倾听感受,了解孩子们的疑惑和忧虑,积极支持孩子发展兴趣爱好,建立自信心,鼓励结交朋友,有意识培养孩子应对挫折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总之,作为老师要了解真相、理性面对,合力构建应对机制,减少并阻止霸凌现象的发生,共同为学生们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这一系列预防校园霸凌的讲座和主题电影观看是行之有效的,让同学们加深了对校园霸凌事件的认识,**了应对校园霸凌的方法,明确了实施校园霸凌事件应承担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提高了对校园霸凌事件的防范意识。

苏州阿德科特的美丽校园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拒绝校园霸凌,共建平安、和谐的文明校园。

苏州阿德科特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