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雷纳森英豪国际学院 编辑:佚名
本期雷纳森英豪国际学院教师专访,采访了一位日本留学美术教师,他是毕业于京都艺术大学的——胡翰文老师。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考取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的经过,以及他对日本美术留学的一些看法和经验分享。
* 以下内容均以**人称
Q:考入京都艺术大学所做的准备
我是考入了京都艺术大学的大学院,本科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在大四的阶段我就开始从学习日语、准备作品集两个方面入手。
在日本我主要学习了EJU日语,并考了280分,达到了一些学校的录取要求(学部是220分)。作品集方面我是找了当地的修士辅导私塾,补充了1-2点作品,同时完善了自己的作品逻辑和顺序。决定报考京都艺之前,我参加了学校的校园开放日,并和教授进行了十多分钟的面谈,他给我指出了一些问题,这也使得我对自己作品集修改的方向更加明确。
在报考阶段,自己的报考资料和网上报考的准确性检查也是需要有熟悉流程的老师帮忙**,因为日本艺考的流程相对国内报考会更加繁琐,也需要准备大量相关的材料进行审核。如果有缺失、遗忘递交的情况,这个报名费和备考精力就白白浪费掉了。
最后在考试阶段,对于一些面试的礼仪,时间流程的掌握都是学生需要清楚的,我在这上面也做了大量的准备。修士的面试时间根据学校的不同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武藏野美术大学的面试时间是个人时间4分钟,老师提问5分钟,相对京都艺术20分钟的面试时间就显得很紧迫了。
Q:日本美术留学升学流程
日本美术大学的升学流程,大致相同,但是根据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来看,也有一些略微的不同。比如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每年的铅笔素描都是考手部的创意素描,而女子美术大学的油画专业主要侧重的就是静物的写生素描。但是素描和色彩、设计思维是日本美术大学升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大家需要去面对的方面。
整体来说,日本的升学流程主要分为资料准备、面试、笔试三个方面。资料大致是(日语等级、毕业证书、成绩单、志望理由、作品集……)面试分为(校园开放日面谈和考试日面试),笔试主要是考试日的小论文和素描色彩的绘画考试。
这三个部分是所有学校都需要准备的,根据学校每年发布的募集要项可能会在某些部分进行修改,需要老师帮助同学们着重关注,并提前做出规划。
Q:国内高考与日本考生作品风格对比
国内高考的素描风格和日本艺术留考的风格可以说截然不同,国内考试形式分为默写、写生、创意;内容上分为人物、静物、石膏像。而日本一般以素描静物写生为主,选题的范围很广,而且静物更加日常化。手部静物描绘、金属制品等都是常考的内容。
国内考生大多会使用B系铅笔,画面整体更暗且对比度强烈,从上面的例图也可以看出。考生会更加在意整体的空间感和黑白灰关系。日本考生大多使用H系铅笔绘图,画面整体看起来灰一些,对比度没有那么强烈。考生会更加注重画面的细腻感和物体质感的表现。
同时国内考生的基本功被格外看重,静物写生会尽可能描绘得更加立体,更加注重光影的表现。画人物时,会更加在意人物的骨骼和肌肉走向。而日本更看重的是还原人物或物体本来的样子,会更加注重人物当下的光影和情绪,更加注重自然的光源。
Q:如何让作品集脱颖而出
日本的教授非常看着学生的“个性”,这和我们国内说的学生的“灵性”有点类似,个性是个人情感在绘画或者作品中的一种表达,通过构图、色彩、线条、创意思维等等都可以看出来学生的个性是怎样的。
那么个性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认为,个性不是天生就形成的,是在大量的绘画、创作的练习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你自己的一种积淀。在这个积淀的过程中,你可以去参考别人的积淀,逐步形成自己的一种个性。所以自己的美术作品如何和别人的产生明显的区别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体现出来的。
同时在面试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作品讲解清楚也是非常能让自己脱颖而出的。相较于其他留学生,能用日语流畅的表达一些专业名词和作品构思,同时能精准回答教授问题的学生是非常加分的。
相比数量庞大的零散作品,日本美术院校更青睐有完整主题和个性表达的艺术项目。作品集中的每个项目应展示从构思、创作到最终作品的完整过程,这可以体现你的思维逻辑和创意表达能力。
Q: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日本美术留学的优势
日本美术相较于欧美留学的国际性会更强,来自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万名留学生正在日本的大学或日本语学校中进行学习,支持多元文化交流,让学生在跨文化氛围中拓宽视野。
毕业后,随着日本对艺术人才需求的增加,在设计、时尚、影视动画等领域,留学生在日本**的机会广泛。日本大部分大学的学位证书是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无论是留日**还是回国****前景都非常大。
我认为在日本学习和生活的三年期间,带给我最深影响的就是日本人在做事过程中的重视。国内的设计风格更加看中的是最后的结果,而忽视了这个作品的产出过程中一些必要的创意、逻辑想法和手段的运用。
就比如在日本的修士期间,教授非常看重我们的研究过程,一些方法论的运用,和逻辑顺序是否正确,想法方向的把控之类的。这对我来说刚好弥补了我对于最后结果重视的想法,所以在生活中我也会更加重视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去做某一件事。
Q:分享一下您的作品
作品名:《“十日谈”》
形式:书籍(纸本)
尺寸:20cm*25cm*4cm
创作简述:
作品名为“十日谈”并非与薄伽丘的《十日谈》有什么,其文本来自微博十天的热搜话题及评论,也是作品名的由来,主要展现对网络时代的一些思考,旨在引起观者对无效网络阅读的反思。
“十日谈”谈的是网络信息也是网民之间的谈论,是现代这个时代背景下才会产生的话题,放在没有网络的过去显得不合时宜,正是当下的时代特点促使我们无法规避对网络的追问。
我很享受如今从事的教育**。
我认为教书的意义是,给更多学生创造成为更好的人的机会。我热爱在课堂上授课分享,希望将自己考取京都艺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这群追逐梦想的孩子顺利考入日本理想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