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如何引导幼儿“告状”行为
发布时间:2019-09-29 14:35:23 已帮助:1206人 来源:北京百志诚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学生活中,老师们最常见的问题大概就是小孩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告状”,每每遇到这类问题老师们都比较头疼,也是教育最容易犯错的时候,那么老师在听到小朋友“告状”后,究竟该如何正确的处理呢?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具体的内容介绍,一起来了解下吧。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找来大幼师引导幼儿“告状”行为的正确方法介绍,有从事幼师行业的人员可以来做个相关的学习了解,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想要学习更多相关的知识可以继续关注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后续文章更新,北京百志诚教育专注0-6岁学前教育,为学员设置幼教资格证培训班,欢迎有需要的学员咨询了解。
在了解事实后,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若是其他类型的告状,则需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当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老师要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帮助他们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当孩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向老师告状了,这对他将来面对困难、独立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那么不仅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
相信只要老师能更加耐心、细心地对待孩子,在解决问题这方面孩子会成长地非常快。
尽管有时候孩子们的告状行为不符合大人的价值观念,但老师们一定要积极引导孩子,鼓励他们主动交流和表达。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生硬地评价是非。
无论如何,让孩子感到被重视、体验到快乐很重要,这样他们会更乐于交流,在交流中,经过合适的疏导,他们会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儿童教育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因为几件小事就把孩子判断为好孩子或坏孩子,这是不对的。行为有好坏之分,但是,孩子没有好坏之分,绝对不能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就把他划进坏孩子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