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家长依然在家远程办公,孩子们也以在线的形式继续着学习。启明星双语学校为帮助您和家人在周末暂时远离电子设备,度过一段愉悦的亲子时光,我们想与大家分享另一种有趣的方法。
今天,我们为您带来3个适合您与孩子一起尝试去做的科学实验,材料简单易得,在家就能做!
希望大家喜欢,也请注意安全!
小苏打火山
• 孩子可以学到: 化学知识, 地质知识
• 难度等级: 中等
小苏打火山是最经典、也是最受儿童喜欢的科学实验之一。在家就能制造喷发的火山,想想就让人兴奋!您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实验,可以简单些,也可以复杂些:如果只要实现火山喷发,只需要小苏打就可以了,但是您也可以多花点功夫把 “火山”做得更精致更逼真!
所需材料
• 1个盘子,做火山的底座
• 1只大约1000毫升容积的玻璃瓶或汽水瓶
• 彩泥(盐面团或铝箔也可以)
• 装饰品,比如花朵、树枝、树叶、鹅卵石
• 小苏打
• 洗碗精
• 红色食用色素
• 醋
• 温水
制作步骤
制作火山
• 用彩泥包住玻璃瓶,塑成火山的形状,放在盘子上。
• 装饰景观。您可以在彩泥中插进装饰品,做成树木、花朵、灌木丛的样子,也可以用鹅卵石当作巨石,用木棍做成桥梁。
制作熔岩
• 将红色食用色素与温水混合。
• 然后将混合好的液体倒入火山口(玻璃瓶)中,依次加入6滴洗洁精、2汤匙小苏打、醋。
好了!静待火山喷发吧!
科学原理
小苏打(碳酸氢钠)偏碱性,而醋(乙酸)是酸。当它们发生反应时,会形成非常不稳定的碳酸,碳酸立即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在溢出溶液时发出嘶嘶声,形成 “火山喷发”效应!
可以吃的“水晶”
• 孩子可以学到:结晶的过程
• 难度等级:中等
孩子们在进行这项实验时需要很大的耐心,因为晶体(冰糖)的形成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但是一旦完成,这么久的等待是值得的——孩子们可以吃掉自己的实验成果!
做好糖水后,将其倒进罐子,并在其中放入小棍,之后晶体会慢慢在小棍上“生长”。该实验涉及加热液体,因此成人需要在一旁监护。一旦完成实验,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因为看到晶体慢慢形成而感到特别兴奋。
所需材料 (制作单色冰糖)
• 2-3杯糖
• 1杯水
• 小棍
• 罐子或玻璃杯
• 大锅
• 衣夹
• 食用色素(可选)
• 调味剂(可选)
制作步骤
制作糖水
• 在锅中混合等量的糖和水,加热至所有糖溶解。
• 然后,慢慢添加更多的糖并搅拌,直到糖不再溶化为止。
• 现在,水看起来开始混浊了。这样我们就知道不再有糖能溶解,糖水达到了理想的糖饱和度。
• 糖和水的用量应约为3:1。只要保持这个比例,您可以轻松将冰糖的制作量加倍。
• 如果需要,可添加色素和调味剂,然后继续加热糖水直至沸腾。
• 从火上取下糖水,冷却。
制作冰糖棍
• 将小棍裁成适合事先备好的罐子的长短,然后浸入水中,沾上糖。
• 沾上糖的小棍放在一边,晾干。
准备罐子
• 一旦糖水冷却下来,将其倒入罐子中,不同颜色的糖水倒进不同的罐子。
• 小棍干燥后,小心地将其放入罐子中。
• 将小棍放入罐子之前,要确保它们完全干燥。
• 冰糖需要小棍上的糖才能“生长”,如果糖不干透,会溶解在水中,影响冰糖结晶。
• 同样重要的是,要确保小棍不接触罐子的底部或罐壁。
• 一周后,就可以从罐子中取出冰糖并享用了。
• 您也可以让冰糖多生长些日子,收获更大块的冰糖!
尽情享受冰糖的美味吧!
科学原理
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它所含的溶质(在这个实验里是糖)多于溶液所能保留的溶质,随着温度降低,糖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温度越低,越多的分子加入糖晶体,就形成了冰糖!
罐子里的雨云
•孩子可以学到:气象知识
•难度等级:中等
这个实验可以教授孩子气象知识,并让他们通过自己制作雨云来了解云的形成。这个实验必须有成人监督,因为会用到沸水。不过一旦将沸水倒入玻璃罐中,实验就变得简单快捷了。而孩子也可以得到一小块冷凝而成的云朵。
所需材料
•带盖玻璃罐
•1杯热开水
•蓝色食用色素(可选)
•发胶喷雾
•3-5个冰块
制作步骤
• 将1杯热开水倒入玻璃罐中。您也可以事先用食用色素将水染成蓝色。这不是必需的,但有助于将云与水从颜色区分开,另外,它也会使水看起来更像蓝色的天空。
• 快速向罐中喷几下发胶,立即将罐子盖上盖。这一步必须快速完成,所以多人一起实验更好,一个人喷发胶,另一个人盖盖子。
• 将3-5块冰放在盖子上。
• 仔细观察罐子的顶部,可以看到云朵开始形成。
• 观察罐中的云之后,取下盖子,可以看到云从罐中溢出。
科学原理
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凝结到微观颗粒(比如空气中的灰尘等颗粒)上,就会形成云。在实验中,热水让罐中的空气变热,一些水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罐子顶部。而一旦到达罐子顶部,因为罐子盖上的冰块,水蒸气开始冷却。冷却的水蒸气凝结在发胶的微粒上,便在罐中形成了云。如果仔细观察,你会看到它在罐子里旋转,这是由空气循环引起的(即,热气上升和冷气下降)。
感谢阅读。最后请和我们一起,继续把武汉人民和每个受到疫情影响的人记挂心间。
武汉,加油!